1935年,马毛姐出生于安徽无为的一个贫农家庭,家中有兄妹八个。无为地处长江北岸,马毛姐一家和当地其他村民一样,依靠着在江上打渔勉强维持生计。
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,穷人连吃口饱饭都是奢望,更不用说有什么尊严地位了。在打渔的过程中,马毛姐一家受尽了地主渔霸的欺压和盘剥,生活也变得举步维艰。
对于年幼的马毛姐而言,这种屈辱的滋味令她刻骨铭心、终生难忘,她的心底也埋下了革命报国的思想火种。
1949年春,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无为等长江北岸地区,下一步将准备挥师渡过长江,解放广大的南方地区。但国民党残余部队在长江沿线地区布下了重重防守,妄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,汤恩伯甚至吹嘘长江防线“固若金汤”。
为了实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“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”的战略指示,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。
马毛姐的老家马坝村,正位于长江大堤的边上,也是人民解放军实施渡江作战的一处发起点。在解放军进行战前部署的同时,当地群众也踊跃加入到支前拥军的行列中,他们帮助解放军修路架桥、运输物资,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出身贫苦的马毛姐和广大人民群众一样,对共产党和解放军充满了感情,她心里明白共产党是帮助穷人打天下的,只有解放全中国,人民才能真正摆脱被压迫和剥削的苦难命运,成为国家的主人。
因此,当时只有14岁的她,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渡江突击队。在长江边上长大的马毛姐,自小就随父母打渔,学会了划船,对长江的水性也很熟悉,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划船运送解放军战士渡过长江。
但在渡江作战打响前,部队征集的船只还不能满足作战需要,眼见战斗的日期越来越近,马毛姐自告奋勇地和哥哥带着部队和地方的工作人员,到四里八乡做说服动员工作,成功地征集了一大批船只,为渡江作战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。
战斗正式打响后,部队领导考虑到她年龄太小,战场又太危险,便准备不让她参加突击队的任务。但马毛姐面对江面上的隆隆炮声,丝毫没有任何畏惧,在船只即将驶离岸边的时候,直接撑起竹篙跃上木船,带着船上的30名解放军战士,奋力地向对岸划去。
在渡江的过程中,对岸的敌人发起了疯狂地反扑,整个江面被炮火渲染得一片血红,马毛姐的船只旁边不时落下密集的炮弹,爆炸后形成了冲天的水柱。
然而,在这极其艰险的环境中,少年马毛姐表现出了异乎常人的大胆和冷静,她凭借对长江水域的熟悉优势,小心地避开了暗流漩涡和敌人的枪林弹雨,此刻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将船划到对岸去,那就意味着胜利的终点。
很快,她就将船只划到了对岸,看着解放军战士向敌人的工事奋勇冲锋时,马毛姐来不及喘口气,就立即划船返程,准备运送下一批解放军战士渡过长江。
最终,渡江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,而在整个战斗中,马毛姐一人先后六次横渡长江,运送多少批解放军战士成功渡江,即使手臂被子弹划伤,也坚持完成任务,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之后,她作为无为年龄最小的渡江功臣,被授予“一等渡江功臣”、“支前模范”等荣誉称号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马毛姐作为英模代表,受邀参加国庆观礼活动,受到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毛主席还亲自设下了家宴款待了她。
席间,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,当得知她还没有正式名字的时候,毛主席沉思了一下说:“你姓马,我姓毛,就叫马毛姐,你同意吗?”
就这样,马毛姐拥有了自己的名字。
之后,毛主席还为她亲笔题了词:
“毛姐: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”
一个出身贫寒,在旧社会受尽压迫和欺凌的渔家姑娘,却在新中国得到了伟大领袖的接见,主席还亲自为她取了名,这就是革命的真正意义,让人民真正翻身做主。
这一段经历,令马毛姐终生难忘,这个有着特殊寓意的名字,和那幅无价的主席题词一起,成为了她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奋发动力。
从中学毕业以后,马毛姐投入到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,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、默默奉献。不计名利的她从不以功臣自居,而是过着淡泊简朴的生活,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。
退休以后,马毛姐义务到学校、工厂开展爱国主义模范报告,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,弘扬新时代的爱国奉献精神。
在战场上,马毛姐不畏艰险,奋勇向前,称得上是“巾帼英雄”。在和平年代,她将自己的一腔报国热情,全部投入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中,为当地的工商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。
马毛姐平凡而又光辉的人生,就是千千万万个功勋党员的缩影,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不同的工作战线上,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正是有了他们的负重前行,才有了我们的岁月静好。
因此,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,马毛姐和其他功勋代表一起,受到了国家的至高礼遇,国宾护卫队、红地毯,这些特殊的待遇,表达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。
见到此景,马毛姐的心中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,因为她见证了国家的日益发展和强大,烈士们的鲜血也没有白流。而支撑她前进的最大动力,正是锲而不舍的革命初心和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。